多方合力整体向好 科学助力大气环境治理

04-01

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1年)》(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全国平均霾日数较2020年和近5年均明显减少;气象条件较2020年有利于沙尘天气偏多偏强;全国地面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平均浓度持续下降;酸雨污染状况持续改善,大气环境整体呈现向好趋势。

专家:国家气象中心环境气象室主任张碧辉

记者: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闫泓

01

问:从《公报》看,2000年以来我国大气环境整体呈现前期转差后期向好趋势,2021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具体如何体现?这得益于哪些方面的努力?

答:以霾日数为例,2000年以来,全国及重点区域平均霾日数长期变化趋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

自2016年以来,全国平均霾日数明显下降。2021年,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平均霾日数较峰值分别下降53.9、87.5、82.2和75.0天。

2000 年至 2021 年全国及重点区域霾日数

近年来,大气环境状况改善明显,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效果显著,这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方面,党中央高度重视大气环境治理,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大气污染治理,通过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等举措有效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是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各级气象部门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务,在污染天气监测预报、污染气象条件评估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全国霾日数分布

02

问:根据《公报》,2021年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偏多偏强,原因何在?对于沙尘天气,从气象的角度还能做哪些?

答:2000年以来,我国沙尘天气过程次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沙尘暴天气过程次数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

2000 年至 2021 年沙尘天气过程次数

2021年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偏多偏强,有如下原因:2021年春季,冷空气和大风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故起沙动力条件强;2020年我国主要沙源地夏秋季降水量较往年明显偏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同时2021年春季,我国沙源地积雪覆盖面积偏少,导致地表状况对起沙抑制作用偏弱,气象条件整体有利于沙尘天气偏多偏强。

2021年全国沙尘暴日数分布图

未来,气象部门将持续关注沙尘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治理效果评估。

首先将持续加强沙尘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沙尘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延长沙尘天气预报时效,提高强沙尘天气过程的预警准确度。

其次是加强沙源地监测,综合利用卫星等多源观测手段,持续密切关注沙源地地表条件变化。

再者,我们将加强国际合作。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强沙尘天气过程的发生与蒙古国的沙源地密切相关,因此不仅要对我国沙源地进行治理,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沙源地治理工作。

03

问:《公报》与前几年相比,有哪些变化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答:《公报》首先强化了对沙尘天气气象条件的分析。由于2021年发生了近十年来最强的沙尘天气过程,因此《公报》通过增加地表积雪等要素的分析,重点分析了造成2021年沙尘天气偏多偏强的气象因素。

2020年2月(左)和2021年2月(右)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蒙古国及我国北方十省区积雪覆盖图

其次,增加了对霾天气跨境传输的分析。云南等地春季易出现持续性霾天气,《公报》通过增加火点监测、霾天气观测分析等内容,阐述了东南亚地区生物质燃烧对我国西南地区霾天气过程形成的影响。

2021 年 3 月 28 日我国云南西南部及周边国家卫星真彩色叠加火点监测

最后,加强了卫星资料的应用。增加了风云三号卫星火点、霾以及地面积雪产品的应用,为霾天气的跨境传输分析和蒙古国等沙源地地面积雪的分析提供了监测证据。

04

问:《公报》已连续发布6年,在社会上有何影响与效益?

答:《公报》自2016年发布以来,引起了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高校等各部门的密切关注。大气环境的变化受气象条件因素影响显著,为评估大气环境的治理效果,需要密切关注气象条件的变化。《公报》为生态环境部门对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上一篇:珠江流域北部湾地区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治理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