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打卡(28)】光影长河映射新中国巨变
06-17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三版。
上海电影制片厂部分代表作品。(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渡江侦察记》《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李双双》;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庐山恋》《紧急迫降》《西藏天空》《攀登者》《1921》)潘旭涛制图
“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1954年5月20日晚,瑞士日内瓦湖滨旅馆大厅史无前例地播放了一部来自中国的戏曲电影,观众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当放映到精彩片段时,不少人感动得泪水盈眶。放映结束,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位美国记者说:“影片太美了!”
这部引起轰动效应的电影,就是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播放的越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它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1953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发一则文化简讯《五彩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摄制完成》,介绍了该片的拍摄信息。
“电影是1953年7月开始拍的,正值盛夏。”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址仅存的一个摄影棚里,《梁祝》导演桑弧之子、电影学者李亦中向记者谈起老一辈上影人当年拍片的情况,“那时我们国家的电影工业还相当落后,生产一部彩色电影非常不容易,没有国产彩色胶片,到国外市场用高额外汇购买也很难。所以,拍《梁祝》用的是东德过期的彩色胶片。”
胶片总算有了,但由于摄影棚电源与照明不稳定,彩色底片不能正确感光,拍出来的第一批样片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上海市调配了防空用的探照灯发电设备协助拍摄……就这样,克服种种困难,影片终于拍摄成功。
“冷战时期,西方阵营封堵中国、看衰中国,认为文化艺术在共产党执政下的中国得不到发展。《梁祝》的出现,让这种反华舆论不攻自破,也有助于国外人士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李亦中说。
无论是从中国电影的发展还是从公共外交、跨文化传播等层面来看,《梁祝》都堪称一部划时代的电影作品。此后,上影厂又陆续拍摄出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故事片、第一部音乐传记片、第一部彩色立体故事片……不仅创造了中国影史上的多项“第一”,更在银幕上留下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李双双》《庐山恋》《开天辟地》《高考1977》《建党伟业》《西藏天空》《攀登者》《1921》……一部部精品力作,记录了新中国发展的生动影像,向世界呈现着不同时期的中国故事。
“上影厂成立70多年来,始终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电影事业的腾飞。我们骄傲地看到,目前中国电影已进入一个快速且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说。今天,在上影厂原址上,上海电影博物馆和上影集团大楼拔地而起。走进博物馆,可以看到3000多件见证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历史物件,还可以感受最新的光影高科技。
“欢迎您搭乘‘光影电梯'”“此刻您正踏上‘灯光红毯'”……上海电影博物馆讲解员金燕向记者展示了一处处令人炫目的互动装置。据她介绍,博物馆现在年均到访人数20万左右,既有电影爱好者,也有前来怀旧的中老年人,还有带孩子来体验电影艺术的年轻父母。
在与博物馆相隔两三公里的上海影城,观影者络绎不绝。记者采访当天,恰逢多部新电影上映。“这么多片子,阿拉看哪一部呢?”一位姑娘盯着售票处滚动的信息屏,转头问身边的同伴。在可容纳千人的“东方巨幕”厅前,一对影迷情侣告诉记者,他们一年要看100多场电影,业余生活充实又开心。
“上海影城建于1991年,那个年代,每月上映的新片屈指可数,也没什么档期排片的概念。现在,电影片源充足、市场繁荣,成为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上海影城原总经理顾艳说。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电影设备、特效制作、观影市场等方面彰显出强劲实力,受到国际社会关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27亿,银幕总数达到69787块,位居全球首位。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业界率先复苏、持续回暖,全年电影总票房达204.17亿元,首次超过北美,成为全球第一票房市场。
从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到第一批大规模运用数字技术的国产电影《紧急迫降》《冲天飞豹》《横空出世》,再到75%特效由中国团队完成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这条光影长河奔涌不息、色彩斑斓,伴随着新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也映射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神州巨变。(本报记者 郑 娜)
上一篇:对乱收费行为“零容忍”!三部门将对行业协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