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面临十大共性问题 全国首个“区域

04-24

中国网4月16日讯(记者 林楠)教育评价事关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如何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服务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体发展战略?

在2021年4月16日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报告全面梳理团队七年多来在181个区县的2638所小学、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采集到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结果,并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统筹推进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

2014年3月,该团队曾发布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以下简称“指数”),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深度报道。

本次发布是继“指数”发布以来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领域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在项目综合团队与刘红云教授等统计测量与评价领域专家,郑国民教授、罗星凯教授等十多位各学科领域的课程专家,以及王耘教授、胡咏梅教授、刘儒德教授等相关因素测评领域专家连续七年的共同努力下,初步构建了一系列测量与评价相关工具,并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准常模数据库”以及部分省域高中阶段的测评数据库。本次测评结果发布基于上述数据库展开,涵盖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地域(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学制类型(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不同性别(男/女生),不同户籍(本地/非本地户籍),不同家庭状况(单亲/非单亲,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家庭,流动/留守儿童)等各类群体;累计采集176万余名小学生,207万余名初中生,19万余名高中生,数万名教师、万余名校长和110多万名家长的测评数据。

该研究团队依托2014年发布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框架,以学生发展五大维度及影响学生发展四方面因素为线索,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增值评价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统计方法,分别从品德行为、学业发展、兴趣爱好、身心健康、学业负担及影响学生发展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全社会对教育领域的普遍关切进行系统剖析,并生成以下10条基本结果。

一、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状况总体良好,公平、助人、责任等维度的表现有待提升;

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业表现总体优良,少数欠发达地区学生学业达标情况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三、中小学生手机依赖比例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手机依赖情况尤其值得关注;子女往往会效仿父母的手机依赖行为;

四、部分地区超过半数的初中生仅文化课补习每周3小时以上,校外补习对学习困难学生效果有限,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五、我国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小学生睡眠时间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比例高达88.8%,初中生的这一比例更达到95.7%,有34.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上一篇:直击故宫未开放区域:妃子睡觉的床并不大,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