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先

04-14

如今的厦门五缘湾,满眼尽是新生之景——芦苇飘摇、睡莲盛开、水鸟起落飞翔的自然生态,与现代建筑、宽阔道路、生活配套不断完善的社会发展交相辉映。

短短十数年,五缘湾这片曾经的荒地,如今脱胎换骨,坐拥当地最大的湿地生态园,加之周边楼宇成片崛起,优质学校、医院等相继建成,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其中,于2015年9月打下“第一根桩”、2017年8月试运行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下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也凭借强大的医疗服务及辐射能力,为五缘湾、乃至厦门的发展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0年10月22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揭牌,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当中首家揭牌的单位,也标志着该院发展征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作为参与医院建设及发展的亲历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顾建英向健康界翻开了其从“孕育出生”到如今“初长成”的时光。“一路走来,并不容易,虽个中辛苦,但看着逐步实现办院初衷,更多的是欣慰和喜悦。”顾建英说。

首创“同质化”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对外公布《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文件一出,各地公立医院纷纷落实。已运行11个月的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迎来了首任党委书记。

同年7月21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举办干部大会,复旦大学组织部副部长陈莉宣读任命决定:任命顾建英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此刻,身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复旦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执行院长的顾建英,身兼多重身份。

“压力挺大的,”顾建英坦言,“如何通过党委的力量引领一支全新的队伍、一家全新的医院走稳、走好、走快未来的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中前进。”

事实上,医院发展已经超出预期——成为直线相隔800余公里外的复旦中山医院的优质紧密型跨省医联体,在已开设的42个临床医技科室中,三四级高难手术占比达到65%以上,多个优势学科高难手术占比超90%;且开创多个“首例”,填补了50多项厦门、福建地区的医疗技术空白;40%的患者来自厦门以外,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

诸多成绩背后,离不开顾建英提出的“同质化”管理,该模式堪称国内首创。

“同质化”的想法,早在2016年就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并已经形成落地执行的体系。彼时,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即将结构封顶,开始内部装修,为正式开业做着准备。“医院建成后的管理同质化、医疗同质化及人才同质化,都必须建立在建筑同质化的基础之上。”顾建英强调。

严格要求从细节可见。2017年4月,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内部装修已经基本完成,复旦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党委书记汪昕、副院长顾建英带队,全面考察了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门诊部、住院部、手术室及ICU、科研教学楼等区域。在基础设施方面,小到病房窗帘,顾建英都细致地提出了“兼顾私密性、透气性及其与整体病房装修协调性”等建议。

2017年8月20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在一片期待中起航,开启了“同质化”建设之路。

行政层面,顾建英带领班子成员,以党建为引领,围绕医院中心工作,从无到有地逐步建立党组织架构,基层党组织也从从最初的5个党支部扩展为目前12个党支部,且不断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

医疗层面,医院实行临床“双主任”制,复旦中山医院各学科主任同时担任厦门医院相应科室的主任,主抓科室管理和业务发展,真正做到让福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来自上海“原汁原味”的高水平优质医疗服务。(点击链接可了解关于两院“同质化”管理模式更多内容:《发展三年医疗实力不简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看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如何“从0到1”》

“一家全新的医院要尽快精准补齐厦门、福建地区医疗短板,甚至要尽快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我们亟需站在复旦中山医院这位‘巨人'的肩膀上借力腾飞,进而实现未来的高质高速发展。”顾建英笑言。

新设想的试验田

建设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远不止是将沪厦两院管理同步、发展同步,更包括两地上级部门医政的协同,而不同地区的医政又有不同的属地化特性。“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作为复旦中山医院的一个院区来打造,在两地区、两医院实行‘同质化'管理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接好‘厦门地气',适应当地医政医管的要求。”顾建英说。

上一篇:中山城管处置占用空调外机公共区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