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弘扬塞罕坝精神创优市域治理
03-21□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宵鹏
□ 通讯员 李普田
河北省承德市地处首都“北大门”,是首都政治和生态“护城河”,但同时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破解制约当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瓶颈问题?通过不断实践和努力,承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传承“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重创新,走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
科学布局构建工作四梁八柱
面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挑战,承德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市域特殊战略定位,立足承德实际,谋定后动、科学布局、全域推进。
经过深入调研,承德市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可量化、可评价的治理机制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三个板块”,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五个机制”构建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实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心理服务疏解干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公共安全防控保障“五项工程”提高市域社会治理水平,以政治引领聚合力、法治保障强定力、德治教化增内力、自治强基激活力、智治支撑添动力“五治作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由此形成工作的“四梁八柱”。
承德市将市域社会治理责任上移,市级成立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15名副市级领导任副组长的平安建设(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下设1个综合组、3个推进组、15个专项组,搭建起“1+3+15”的工作推进组织体系。同时,该市积极推动党建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将试点具体任务细化分解到市县领导成员身上,工作成效纳入市县和市直部门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
在基层,承德市218个乡镇全部设立专职政法书记并落实政法津贴待遇,组成“政法书记+综治专管员、人民调解员、政法网格员、治安巡逻员、农村护林员、法治宣传员、村居网格员、便民服务员”的“八大员”工作架构,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综治中心主任,抽调政法干警下沉到村(社区)担任法治副主任(政法网格员)。
具体工作中,承德市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党旗红”活动,推广党员联户、志愿服务、示范岗、承诺践诺做法,将党组织的服务管理延伸到基层社会治理末梢,实现对人、地、事、物、网、组织等社会治理要素的精准化管理。同时持续开展“平安示范县区”“命案零发案县区”“六无乡镇(街道)、村(社区)”“平安家庭”“平安景区”“平安医院”等基层创建活动,市县乡村依托综治中心搭建心理咨询室或工作站,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效预防“民转刑”案件、个人极端事件和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现象发生。
发扬创业精神满足群众需要
2020年冬,承德市隆化县山湾乡下了一场大雪,给群众出行造成不便。山湾乡道德文化促进会组织60余人义务清扫队,清扫了大街小巷积雪4公里。这一消息传开后,引起全乡共振,其余10个村子600余名村民纷纷学习效仿。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最终是要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路线,始终坚持满足人民需要、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根本标准,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安全感维护好,最重视的获得感实现好,最向往的幸福感发展好,让人民群众在平安和谐的社会生态中平平安安、幸幸福福生活。”承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苏铁成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承德市专门提出,要以塞罕坝人敢打敢拼、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坚决扛起重任,坚定践行人民至上的初心,坚定当好首都“护城河”的决心。
在试点工作中,承德市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基层网格自治、保障群众基本权利、畅通维权渠道等方面,构建起实现群众利益诉求、密切联系群众、切实解决群众难题的民生为本的治理局面。同时围绕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首都“护城河”的职能定位,着力筑牢安全屏障。
为了提升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程度和治理效率,承德市明确“四干”机制和“四量”方法,一方面把市域社会治理的每项目标任务都按照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干成时来要求,实行项目化管理和清单要账式推进;另一方面力促案结事了“减存量”、落实“最多访一次”措施“控增量”、坚决遏制越级信访“防变量”、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问题解决在当地“降总量”。2020年承德市各类信访案件同比减少57.33%。
上一篇:路警联合整改治理高速公路边坡放羊隐患 打造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