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社会治理的“定海智慧”
10-01“东海渔嫂”和“海上老娘舅”下海岛送关怀。图片由定海区委宣传部提供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高效回应群众诉求,考验着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定海区以防范化解社会治理重大风险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深化发展“海上枫桥经验”,不断完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全域联动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为实现共治共享共建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定海样本。
专业调解员帮群众解开一个又一个“心结”。图片由定海区委宣传部提供
化解矛盾纠纷的基层“终点站”
走进定海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简称“区矛调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区、群众来访联合接待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区等5大功能区明确划分,并设立9个服务窗口,群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前往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信访等窗口咨询。
“通过将涉及矛盾纠纷调解的各职能部门整合集中到一个地方,就是为了避免群众多头跑、重复跑。?”定海区矛调中心负责人余文舟介绍说,以往群众信访是由信访部门接待后派单再分流处理,一方面时间长,容易造成推诿扯皮,另一方面搞得群众如同无头苍蝇般乱转,小矛盾极易演变为大问题。
为了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该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体系,设置专业调解工作室,并集合老娘舅、金牌调解员、律师、“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力量,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强大脑”。
余文舟说,一般咨询类事项可在窗口化解,需进一步调解的纠纷则转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区,由资深调解员、调解律师等开出“道路交通”“婚姻家庭”“物业纠纷”“医疗纠纷”等专业“药方”,为群众提供“点单式”调解服务。
对于一些调处不成功的矛盾纠纷,如当事人符合申请条件,还可在现场申请法律援助及简易诉讼程序快速裁决,真正实现矛盾纠纷、群众信访“就地解决”。
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定海以创新智慧、担当精神实现了从被动进行管理到主动靠前服务、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在打开一个又一个缠绕难解的“心结”同时,也实现了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改革,让城市焕发出治理新活力。
“海上的士”定纷止争在船头
定海民间码头是进出定海的南“大门”,来往其间的,除了客滚船,还有许多港内小船、渔船、渔业辅助船等。各类船只容易产生涉海涉渔纠纷,因此这里也成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多发地。
去年11月,定海区“海上的士”调解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抽调基层司法所、船管站、边防派出所调解员以及船主建成一支专业化的调解队伍,并对港内小船进行分组管理,推举选出威望较高、经验丰富的船主担任“老娘舅”,在船只较多、纠纷较密的区域设立“人民调解示范船”,及时排查、受理、化解海上矛盾纠纷。
如今,船只不论是海上作业还是岸边休憩时,一旦发生矛盾纠纷,附近的“人民调解示范船”就会闻讯而至。这些“老娘舅”说话接地气又情理结合,往往能让矛盾彻底在港内“熄火”,处理起来有着“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前段时间,在定海五奎山锚地,环南街道属地一艘“海上的士”与一艘外地货船发生碰撞,小船船主向环南街道综合安全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王剑岗打电话求助,
王剑岗立即组织港口小船前往营救。作为“海上的士”调委会成员,王剑岗又组织双方当事人协商赔偿相关事宜,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一起矛盾纠纷在24小时内即得到顺利化解。
针对类型化、专业化纠纷日益增多的趋势,定海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相继打造了“海上的士”调解室、姚心放调解工作室等,以热心调解工作的综治义工、退休人员、“老娘舅”等民间调解力量为依托,以法制为引领、人民调解为基础,构建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新格局,成为定海区创新社会治理的又一个缩影,也从源头上筑牢了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她力量”
“不要把现金转给陌生的账户,当心是电信诈骗。?”为了提醒群众捂好“钱袋子”,“港城大妈”们化身“反诈员”,在定海西园小公园奔走宣传。
今年5月,定海区成立“港城大妈”群防群治队伍,吸纳了综治、城管、社区干部等女性基层力量和热心治安工作的社会人士,形成基层治理的“眼”和“手”,把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延伸到了群众家门口。
上一篇:近期拟采取4方面措施开展滇池保护治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