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危害与防治

09-24

一、分布与危害

小麦雪霉叶枯病于1961年在陕西武功丰产3号小麦品种上首先发现,以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贵州、青海、宁夏、甘肃、西藏等省(自治区)也相继发生。1972年以后,墨西哥、英国、日本、朝鲜等国也有报道。


小麦雪霉叶枯病是一种全生育期侵染的病害。在我国的新疆、青海,还有贵州的铜仁、四川的雅安和达县山区积雪时间长的地区主要在苗期侵害造成茎基腐病,致使大面积越冬麦苗死亡。在陕西关中和河南等地很少造成苗腐和基腐,主要表现为叶斑、叶枯和鞘腐。据康业斌等报道,该病在河南省黄河以南水浇地麦区及沿河流域均有分布,以豫南、豫西南、豫西地区发生普遍,是豫西山区小麦叶枯类病害中发生最重,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一种病害。

1991年5~6月对豫西地区的新安、宜阳、洛宁、栾川、卢氏5个县的调查结果表明,该病一般在5月上旬小麦扬花期个别旗叶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麦成熟期达到发病高峰,病田率几乎达100%,病茎率为3.2%~63.9%。在西藏,雪霉叶枯病主要发生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域、海拔3000~4200m的河谷农区,气候略为温暖,属半干旱类型,年降水量300~650mm,发病期主要集中于6~8月。冬小麦一般9~10月播种,这时土壤比较湿润,病菌在冬前侵入麦苗。但冬季无雨,初春气候干燥,病害扩展缓慢。


小麦抽穗前后,降雨增加,加上植株郁闭,基部小气候湿度较大,受侵染的植株基部叶鞘产生大量子囊壳,子囊孢子随风雨在田间传播,引起上部叶片发病,叶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可引起多次再侵染。所以此时常突然发病甚至造成流行。新疆也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区域,例如,伊犁地区每年小麦雪霉叶枯病发生面积占冬小麦播种面积的56.32%,其中翻种面积达15.29%,损失十分严重。

二、症状

小麦雪霉叶枯病菌从小麦萌芽期到成熟期前均可侵染,引起小麦芽腐、苗枯、基腐、鞘腐、叶枯和穗腐等多种症状,其中,以成株期叶斑和叶枯特征最鲜明,为害也最重,常常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1. 芽腐和芽枯

种子萌发后,胚根、胚根鞘和胚芽鞘腐烂变色。胚根数目减少,根长变短。胚芽鞘上产生长条形或长圆形黑褐色病斑,严重者胚芽鞘全部黑褐色腐烂,表面生白色菌丝。在出土前或出土后生长点均可烂死。

幼芽水渍状溃散。病苗基部叶鞘变褐坏死,根数减少,苗高降低,第一叶和第二叶明显缩短。重病幼苗水渍状变褐死亡。枯死苗倒伏,表面生白色菌丝层,有时呈污红色。病苗基部叶片上也产生大小不同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

2. 基腐和鞘腐

麦株拔节后,发病部位逐渐上移,产生基腐和鞘腐。抽穗前,多数病株基部1~2节的叶鞘变褐腐烂,叶鞘枯死后色泽逐渐濙化,由深褐色变为枯黄色,与病叶鞘相连叶片也变褐枯死。有时病部的茎秆上产生暗褐色稍凹陷的长条形病斑。抽穗后,植株上部叶鞘也陆续发病,此时基部病鞘上岀现子囊壳。上部叶鞘多由与叶片相连处开始发病,继而向叶片基部及叶鞘中下部扩展,病叶鞘变枯黄色至黄褐色,变色部多无明显的边缘,潮湿时,上面产生稀薄的红色霉状物。上部叶鞘发病可使旗下叶和旗叶枯死,为害严重。对矮丰3号、阿勃和孟县4号等3个品种的调查表明,叶鞘单独发病的植株占病株总数的51。3%,叶鞘和叶片全部发病的占39。5%,叶片单独发病的只占9。2%,可见鞘腐发病很普遍。


3. 叶枯

成株叶片上病斑初呈水渍状,后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大斑,发生在叶片边缘的多为半圆形

径1~4cm,多为2~3cm,边缘灰绿色,中部污褐色。由于浸润性地向周围扩展,常形成数层不甚明显的轮纹。病菌的分生孢子座由气孔外露,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致使病斑敷生砖红色霉状物。潮湿时病斑边缘具白色菌丝薄层,迎着阳光观察尤为明显。有时病上还生出微细的黑色粒点,即病菌的子囊壳。子囊壳埋生于叶片表皮下,只有孔口由气孔外露,排列成行。后期多数病叶枯死。有时病苗基部叶片上也产生大小不同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

上一篇:新兴:党员下沉进社区,提升治理共建水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