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中的区域治理:理论建构与比较分析

09-04

内容摘要:区域是一种非国家的社会历史单元,区域治理是人类基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族群分布和文明传承而进行的以区域为单元的社会实践。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家权力的流散和“空心化”带来不同国际关系变量在区域范围的重新整合,区域治理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稳定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善治的常态存在。区域治理以区域连结、区域建制和区域大国为基本变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协调、区域管理和区域监测等三种基本的区域治理机制。通过对欧洲、北美和东亚区域治理实践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区域治理在历史演进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点,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它们共同丰富了全球治理的区域层次。

关键词:区域治理 区域连结 区域建制 区域大国

作者简介:张云,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广州)

一、问题的提出

自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民族国家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区域合作来应对这一挑战成为多数地理相近国家的共同选择。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开始以区域为单位进行重新整合,原本由联合国倡导的“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也逐渐转向以区域为单元的合作,全球性的“区域一体化”兴起。根据加里·戈茨的统计,除极少数国家外,差不多所有国家都至少加入了一个区域组织。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EU)一体化步伐加快,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东盟(ASEAN)等由新兴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集团也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在冷战后的区域一体化实践中,不同区域多通过区域建制的不断完善来达成区域合作的长远目标。不过,以经济合作为动力的区域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区域善治。根据德国学者德特勒夫·诺尔特的分类,区域合作既有协同型和合作型,也有冲突型和碎片化的,在区域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盟内部,甚至出现了“脱欧”和“疑欧”的反一体化现象。特别是随着以经济合作为主轴的区域一体化逐渐向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治理的过渡,区域治理(regional governance)日益成为国际文本中用于描述区域一体化推进状况的专门术语,并受到国际关系研究的关注。

区域治理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17世纪欧洲启蒙学者的著作中,用于描述区域范围内政治合作和公共事务处理的状态,通常指一种区域性的政治协调与制度安排。因为当时的欧洲仍是教权与王权并存,区域观念较国家观念在政治安排中优先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治理的概念一经出现即具有超国家(super-national)的特征。随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民族国家地位的确立,区域治理的概念更多应用于国内区域公共政策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银行等相关国际组织的推动下,治理在国际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区域治理的概念再次回到国际研究的视野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区域治理相关的文献通常出现在两个研究领域中。首先,在区域研究中,关于区域一体化、区域主义的研究文献卷帙浩繁,相关学者多把区域治理看作功能性的制度安排或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反应。其次,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三大理论流派和英国学派对区域治理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均有所论及。在新现实主义学者罗伯特·吉尔平看来,区域治理虽不能替代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却体现了一种促进各国国家利益的共同努力。新自由主义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强调了制度化的跨国网络在区域治理中的作用,认为局部全球化世界的有效治理更有可能通过国家合作或者跨国网络来实现。建构主义学者彼得·卡赞斯坦以区域为单元提出了区域世界的理论,将以区域为单元的观念结构作为区域行为体身份认同和利益建构的重要因素。英国学派的代表学者巴里·布赞也认为:区域结构在一个“去中心的全球主义”(decentered globalism)世界里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发挥功能,即保留当地特色的堡垒、全球合作弱化的退路和实现多元国际关系的有效平台。中国学者多从反思全球治理弊病上来关注区域治理,张胜军提出了“治理元”、“元治理”概念和“东南主义”路径,郭树勇则关注到了区域文化治理滞后的问题。

总体上看,国际关系视域下的区域治理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戴维·赫尔德等有关全球治理的研究仍然是区域治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存在研究地域上的失衡,欧洲经验仍是区域治理最主要的解释源,欧洲之外的区域经验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基于此,当前的区域治理研究亟需形成以区域为本体的理论。本文试从区域治理概念的再定义和对相关变量的分析入手,探索区域治理的运行机制,并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来建构区域治理的本体理论。

上一篇: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握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