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与未来》直面超大城市公共卫生治理课题
09-01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战疫书籍备受瞩目。由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人称“疾控女侠”的吴凡和公共卫生专家汪玲两位教授所著的《当下与未来》一书,就是其中很特别的一本。
其特别之处在于,不仅回顾了全社会同心勠力、共抗病魔的场景,还直面超大城市公共卫生治理难题。
今年4月8日,国内疫情已近尾声,武汉“解封”之际,上海发布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简称《公共卫生20条》),明确提出到2025年推动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使上海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吴凡接受上海市委托,负责开展“超大城市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研究”。这一研究聚焦超大城市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分析梳理超大城市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的内涵、架构、组成部分、运行体制机制,涵盖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的立法、公共卫生体系和“平战结合”防治体系搭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研攻关体系等多方面研究。
吴凡认为,目前我国公共卫生首要度较低,需要逐步把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放置到国家安全的总框架当中。公共卫生安全已经不仅仅关乎“卫生”,而且需要通过体系的平台架构,通过体系的每个成分、每个部分来承担公共卫生职责,共同履行好公共卫生保障安全。
她告诉记者,目前《公共卫生20条》提出的一些工作在上海各区域已逐步开始相关探索工作,如全市建设基层发热哨点,上海已有200家类似的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前哨作用。截至4月底,有141家接诊过1686名发热患者,其中134人被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另外,部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自主研发了疾控智慧化系统,针对区域内确诊人数集中隔离点观察人员、值守人员运动轨迹、流行病学调查和摸排进度进行实时监控,结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上海正在努力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健康大数据资源平台。而不断汇聚到平台的大数据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的运作提供了基础, 让传染病直报系统更顺畅。因此,打造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建设都将凝聚无数人的心血,但毫无疑问,这个目标的实现会为超大城市构筑起多层防护圈,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位市民都感觉更加安全、安心。
吴凡打了个比方:有一条道路,路面坑坑洼洼,老有人晚上在这里摔跤,骨头摔断去医院把骨折治好了,他就觉得医生水平很高。有一天,一个人说在这儿装一盏路灯吧,有了路灯,大家晚上行路不再摔跤了。但是人们很少会想到去感谢安装路灯的人,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谁,而且路灯安装之后也不是照亮某一个人的路,而是大家都受益。公共卫生体系,其实就是在“安装路灯”。
把握好“当下”,才能拥有可期的“未来”,这是《当下与未来》书名的由来。
记者问:“如何应对未来,应对下一次挑战?”
吴凡回答:“《公共卫生20条》有一个特点,它不是花钱盖楼,也不是花钱买设备。更注重的是体系建设、机制建设、能力建设、保障建设。着力点在哪里?在体制、机制的建设、创新上,花钱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在人员能力的培养上,还有最后保障的健全上。这四个方面来综合出力,能够保障今后的十年,我们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
举一个例子,我们已经有高水平的医院了,这些医院如何平战结合?平时这些医院都在为大家服务,但是医院要有预警的体系和机制,有能力去发现风吹草动,如果碰上一个新的疾病大流行了,没关系,医院马上可以切换模式,从平时的诊疗服务一下子切换成应急的救治状态。吴凡说:“这种切换靠的是什么?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共同协同, 靠的是上下不同层级之间的联动,而联动和协同,就是靠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应对下一次挑战。”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来源:长江日报
上一篇:大数据产业增长迅猛 数据治理体系亟待构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