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Talk丨推进区域环境跨介质污染协同治理
08-024月25日上午,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主办、我院等多单位联合承办的“水与发展纵论(WaterTalk)”第4期以网络会议形式举行。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作了题为“区域环境跨介质污染协同治理”的学术报告。国内外高校师生、水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等约4000人在网络会议室或通过观看直播的方式参加了会议,参会人员分布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等国家。
郝吉明院士指出,区域环境质量问题已成为改善民生的重大国家需求,不同尺度环境问题的交互影响和不同介质环境污染的复合作用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两大国际前沿问题。区域环境质量问题与气-水-土三个介质不可分割,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核心是跨介质复合污染的协同控制。
郝吉明院士系统阐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对跨介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他指出,大气中的氮磷沉降会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燃煤过程中产生的汞沉降会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健康风险。在污水和污泥的处理过程中,释放的恶臭气体、生物气溶胶以及温室气体等多种污染物会对空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土壤中氮肥的过度施用及施用方法不当会导致氮肥以氨和氮氧化物的形式进入大气,不仅能够产生恶臭气味,同时还会引发温室效应。化肥施用和禽畜养殖是氨排放的重要来源,而氨排放与PM2.5污染和雾霾的形成之间有复杂的关系。另外,农业面源污染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
郝吉明院士强调,我国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一些污染现象在全球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需要加大区域污染防控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为跨介质污染协同治理和整体解决提供支撑。同时,跨介质污染协同控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他提出要建设面向跨介质复合污染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解决区域环境跨介质污染与协同治理等重要环境问题输送高素质人才。
郝吉明院士作报告
清华大学教授、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主任胡洪营主持了论坛。他指出,郝老师利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系统地阐述了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强调了环境多介质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环境学科发展和环境治理实践指出了方向。报告视野宽阔、高瞻远瞩,非常具有思想性和启发性。胡洪营对承办和协办单位、知网在线教学平台的组织、保障工作表示了感谢。
听了郝吉明院士的报告后,同学们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分享了参会感受。我院研究生李忠禹表示:“郝吉明老师用大量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对区域环境跨介质污染及其治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从郝老师的报告中,我学习到了跨介质环境污染的概念,不同介质内的污染物是能够产生相互影响的,这表明了我们进行环境问题的研究时,不应该只局限于单一环境介质,更应对不同环境介质的污染物转化进行研究。郝老师指出跨介质污染协同治理,其中可能孕育着重大突破,科技需求和人才需求一个也不能少,这对于环境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一本科生唐可津表示:“本次报告中,我了解到了不同相之间的污染是会相互渗透的,如水污染可以从流域中造成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可能以降水的形式形成水污染。不同污染之间可能转化,所以在治理污染时,需要多管齐下,做好监测和管理,也可以加大对跨介质污染协调治理的研究,通过减少或阻断污染转化的途径来稳定污染形式。作为环境学院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污染治理等环境知识,为改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院同学线上参会
“水与发展纵论”是以网络会议形式举办的公益性学术报告论坛,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探讨水与社会经济发展、水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平台,为促进环境学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论坛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的研究生、本科生,提供聆听资深专家报告、和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以开阔视野、激发思考,充实生活。
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下属分支机构,成立于2015年。该专业委员会秉承“善水循环、尚法自然”理念,致力于促进水环境领域理论、技术、工程、标准和管理研究与创新发展,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育、科普与宣传教育等公益活动,为水回用事业的健康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我院刘广立教授是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璜等老师是委员。
上一篇:白洋淀区域生态治理“红黑榜”(六十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