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完善策略分析

07-22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就是突破区划以及观念的限制,通过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生产要素一体化流动以及产业活动一体化布局等,缩小区域内部各经济地域单元经济差距的一种发展模式。纵观现状可看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表现形式囊括了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和行政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内容,从本质上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便是行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分析

第一,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瓦伊纳倡导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概念得到了世界经济领域专家的一致认可。所谓贸易创造效应指的就是关税同盟之间,从一国购买高成本产品到购买另一同盟国低成本产品加上贸易转移费用后的差额收益;贸易转移指的则是产品进口从低成本国流入高成本国的一个过程。

第二,生产转移效应。所谓生产转移,指的就是生产分工自由流动以及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过程中,区间贸易壁垒不复存在,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产业由区外向区内流动,此时的资本投资自然也会由区外转入到区内。可以这样理解,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的话,那么市场效应就会更为强烈,此时边际生产转移效应也就越大。

第三,规模经济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之后,市场孤立发展格局被打破,之前处于分散当中的各个小市场开始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市场,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之后,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并且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并且大市场相对于各个分散的小市场来说,其稳定性更佳,减少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战略上的问题

首先,区域发展规划过多的情况比较严重,各个地区的政府矛盾日益加剧,发展过热致使政策优惠资源倍受争抢。并且在战略规划层面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实质性举措少之又少。

其次,区域发展战略呈现出较为突出的碎片化问题,战略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与之配套的宏观协调方案却未能建立起来,再加上战略重点未突出,并且统筹科学发展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实质性建设为数不多,各个发展战略区之间呈现出了“各自为营”的局面,发展水平难以提升。

最后,要素的非自由流动和区域制度障碍的存在,不仅会引发一系列的二元社会矛盾,还会危及到整个市场作用的发挥,市场分割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发展并无益处,而这些区域非协调发展因素不能只是凭借区域优惠政策去填补。

(二)协调发展上的问题

首先,从宏观区域划分角度去分析,国内中、西、东部地区的差距甚是明显,再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布情况角度去分析,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布满全国,反观数量分布层面,还是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并且因为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已然成型,发展状况良好,该类地区共有国家级别经济技术开发区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由上可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分布不均衡问题十分严重。

其次,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角度去分析可看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东、西、中部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十分明显,市场运作机制运行期间,很多生产要素都流向了东部地区,中西部产业转移政策未能全面落实。尽管说区域发展规划数量猛增,但区域差距现实就摆在眼前,这必将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的策略分析

(一)做好主导战略定位工作,辅以精细化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针对要素流通障碍以及区域制度中的现存问题,对其进行专项处理,还有就是要从法律层面对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若干行为加以约束,全面落实财政体制改革制度和户籍改革制度。

其次,应该制定不同级别的区域发展战略指标,秉承“从优从重”的基本原则,对区域发展战略数量予以严格把控。关键点在于对具体审批流程进行优化,针对未达标、不适合的区域申请方案适时剔除,防止区域经济一体化演变为政府形式主义的利益工具。要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改革水平,及时有效地创新试点区建设机制,将公平公正视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对改革成效不佳的地区,国家和政府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从而保障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

(二)政府要发挥出作用

上一篇:浅谈如何创设区域活动环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