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网络的南海南海渔民跨海流动的历史考察
07-08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问题日益进入中国政府和社会大众的视野,其中尤以南海问题最为引人瞩目。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东盟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倡导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合作,其中南海沿岸国家是中国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对象。要推动南海沿岸国家的合作与发展,首先应该了解区域内民族、社会、文化活动的纽带和机制,把握区域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只有充分认识区域内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与挑战,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推动区域范围内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社会交往,建构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柱。*麻国庆.建构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柱[N].南方日报,2015-5-20.
从历史发展来看,作为区域的南海一直以来是族群互动、文化交流以及经济往来最为频繁的海域之一。20世纪30年代,林惠祥教授在福建武平考古研究的基础之上曾提出过著名的“亚洲东南海洋地带”概念,*林惠祥.福建武平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J].厦门大学学报,1956,(4);林惠祥.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锛[J].考古学报,1958,(3).此后不久,凌纯声教授又在有关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亚洲地中海文化圈”的概念。*凌纯声.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上册)[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335.“亚洲东南海洋地带”与“亚洲地中海文化圈”虽然名称各异,但是所指范畴和内涵并无差别,他们都认为南中国海自古就是一个享受众多共同海洋文化且文化传播频繁的区域,是人员流动、文化传播和商贸往来的纽带。在林惠祥和凌纯声之后,众多历史学、考古学、中外交通史、中外经济史以及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也都证明,历史上南中国海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区域互动网络,其内部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物品流通以及族群交往悠久而又频繁。
安东尼·瑞德(Anthony Reid)综合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方法,以香料、布匹、瓷器、丝绸、茶叶、大米等商品的贸易活动为主,分析了近代早期围绕南海形成的贸易网络及其对中国华南到东南亚的南海区域整合的促进作用。*安东尼·瑞德.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全二册)[M].吴小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滨下武志在“亚洲经济圈”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超越民族国家的视角,提出“海洋亚洲”论,即将亚洲海域看作是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这一网络不仅是各国各地区政治、经济交通的平台,更是宗教、习俗、文化传播的媒介。他认为,与陆地贸易相比较,“海洋世界包含了沿海地区贸易、跨海地区贸易和诸如连接中国南海和中国东海的海洋链之间的贸易。这些贸易交往最终导致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文化圈的出现。它们既联系紧密,又充满多样性。”*滨下武志等.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M].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为此,滨下武志强调对亚洲区域内部开展“地域圈”研究,在研究和把握亚洲区域内在关系时,不仅要注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更要注意在联结区域内发挥网络中介作用的中枢地。*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M].朱荫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杜赞奇(Prasenjit Duara)同样认为,历史进程更多是以网络和流动的形式呈现,作为区域整体的亚洲在历史上并不具有严格的疆界,而是一个通过贸易和宗教紧密相连的网络社会,其中以南海区域为核心的经济和社会网络的历史形成过程,对于整个区域内不同文明与社会间的对话与融合具有深远影响。*Prasenjit Crisis of Global Modernity:Asian Traditions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刘宏认为,受制于民族国家视角下研究的局限性,现存的许多亚洲研究都将地理视为一成不变的地域界限,如此也就遮蔽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基于长久历史而形成的区域互动和交流传统。为了突破既有亚洲研究中的不足,刘宏尝试运用“跨界亚洲(Transnational Asia)”理论来理解富有灵活性地理空间的东亚(包含东南亚)以及海洋亚洲。他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辽阔的南中国海不应该仅仅被视为将中国与东南亚割裂开来的地理障碍,相反的,它更像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通过它,人口与货物不停地流动并形成新形态。*刘宏.跨界亚洲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6;刘宏.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在国内,田汝康和陈希育等学者对南海交通史的研究显示,*田汝康.中国帆船贸易与对外关系史论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南海是联系中国与东南亚以及南亚、西亚和欧洲的最为重要的通道,在南海这一包含多重互动网络的区域范围内,以帆船贸易为代表的民间贸易素来占据了重要部分。朱杰勤、陈高华、戴一峰和庄国土等学者对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网络和华商跨国网络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朱杰勤.中外关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戴一峰.中国海商与环中国海的贸易网络——兼论亚洲历史的重建[J].东南学术,1994,(4);戴一峰.近代环中国海华商跨国网络研究论纲[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1);庄国土.论早期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形成——海外华商网络系列研究之一[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庄国土.论15~19世纪初海外华商经贸网络的发展——海外华商网络系列研究之二[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历史上环绕南中国海一直存在一个以华商为主体,跨越了地理、社会和文化等边界,承载了商品、人力、资本、技术等流动实态的区域贸易网络。
上一篇: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