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国防知识产权工作模式研究与试点以上海

04-21

一、引 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军民结合,推出了根据自身国情和国际大环境制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和政策体系,经历了不断更新迭代,正在逐步迈向成熟。中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刚刚起步,还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国防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的问题尤为突出,研究和制定符合国情和地区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模式对提升综合国力、区域经济水平和科技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海地区集聚了大量国防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和成果资源

上海作为技术密集地区的代表之一,拥有国防军工行业全部类型的企业,航空、航天、船舶、电子信息、兵器、核工业等国家军工集团均在上海设立了科研、生产机构,集合了大量国防知识产权的资源和优势。由于国防军工行业的严格保密等管理要求,对国防知识产权成果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情况,此前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调研和梳理,因此,也难以概括说明上海地区国防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工作情况,亟需开展调研以了解实际状况。

(二)上海着力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需要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持续推进国防科研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正在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从上海地区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军民融合,顺应了当前的发展形势。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进一步聚焦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创新产业项目,围绕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打通科技创新从研发、应用到产业化的链条,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使人才更好的迸发创新活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是军工企业加强军民融合、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致力于建立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发展机制

美国、俄罗斯、日本、以色列等国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式发展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国防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式发展一直是世界各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后,美国率先把国防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式发展提高到战略地位加以实施。随后,欧洲、俄罗斯等国均将国防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导,从国防知识产权产生开始就进行军民融合工作。中国关于国防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的相关法律政策及相关制度尚不完善,未能形成较为成熟的国防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工作模式,整体上仍然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

二、推进军民融合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实践推进军民结合的有效途径,着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在谋划重大工程立项、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强化配套保障等方面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推动企业创新活力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加强国防知识产权军民融合模式研究、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使命。

(一)促进国防科技创新发展与国防知识产权转移

国防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工作模式研究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持续推进国防科研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促进因素之一。由于诸多原因,中国的国防知识产权的军民融合远不及国防知识产权创造顺利,典型案例屈指可数,有关军工企业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国防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工作还未深入人心。因此,有必要在国防技术和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先行开展国防知识产权的军民融合工作模式研究,探索实现创新的真正价值。

(二)突破国防知识产权军民融合中的制约因素

随着中国国防技术的进步,国防科研项目不断成功,各国防军工企业创新工作硕果累累,但这些创新成果多用于国防项目,既国防知识产权的应用多为企业的自实施,对国民生产服务和民用技术的带动作用较小。在政府主导和市场需求两大动力作用下,各国防军工集团从2012年开始研究和探索国防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特别是项目立项前的转化运用策划、项目验收后的转化运用推广。但由于政策不完善,或机制不健全,且可供参考的成熟转化运用模式较少,并且,受限于保密要求,现有国防军工企业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研究手段也非常匮乏。

上一篇:科技创新视角下的国防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现状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