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言发展的冲突异化与治理之道评网络语言学

04-08

“微语言” 的诞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 大量不符合用语规范的微语言从线上走到了线下, 对正统的汉语言产生了剧烈的冲击, 严重损害汉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网络语言学教程》全书在学界现有网络语言研究成果基础上, 运用描述等方法对网络语言的构词方式、语言特征以及网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它认为微语言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 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通畅, 且交流范围不断扩大, 在此背景下, Twitter、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应运而生, 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这些新媒体既属于微语言, 又是微语言的重要载体,还是微语言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一、微语言满足了现代人在社交活动中追求个性化和速度化的需求

微语言已发展成汉语言最为流行的语言变体,任何一种语言接触另一种语言时, 往往会形成语词缺项, 无法反映相异社会文化系统或者新生事物,这时就必须努力依靠自身构词材料创造新词, 或者通过各种形式借用后者的有关用语。微语言中许多源自英语、各地方言的语词正是由于结构缺项的原因而进入的, 异源的部分进入后补足了微语言的结构缺项, 丰富了微语言的语词系统, 满足了现代人在社交活动中追求个性化和速度化的需求。

二、微语言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正常运用和传承造成冲击和污染

与现代汉语相比, 微语言少了很多的约束, 随意性很强。《网络语言学教程》运用语用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了微语言冲突变异现象的产生原因, 认为微语言与其他领域语言的界限逐渐模糊, 进入媒体语言、日常语言等诸多领域, 不断宣扬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 作为虚拟空间的信息符号在风格和形式上都有别于现实生活使用的语言, 虽迎合了网民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特点, 但就像病毒一样, 不断地自我复制、仿拟, 并有慢慢渗透到传统纸质媒体的趋势, 甚至一些不文明、不雅甚至是粗俗的表达也趁机冲出禁锢, 导致语言暴力在网络上肆虐, 这对汉语的纯洁性已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对汉语内部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不可小觑的, 甚至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文化反思。语义异常不是一种语言共性, 它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正常运用和传承造成更大的冲击和污染。

三、加强微语言失范的治理

针对当下微语言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语言学教程》认为, 微语言的出现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微语言满足了现代人交际的需要, 丰富了现代汉语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而另一反面, 微语言造成的“生态污染” 和“用语失范” 又对现代汉语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 加强微语言失范的治理便显得尤为迫切。

微语言不同于其他的语言形式, 是依托互联网而诞生的, 所以, 在对微语言进行评价时既不能过于美化,又不能一棒子打死, 而是要客观对待。比如, 微语言的出现丰富了汉语言内容, 符合语言生态环境多样化的特征, 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微语言的发展过于自由, 丝毫没有约束, 一些低俗的词语造成了语言生态环境的污染也是不争的事实。要想让微语言能够被社会语言所接受, 从源头上进行防治才是“王道”。双方说出来的话不仅要符合语法, 还要得体、要适合语境, 理想的语言平衡绝不是一方独大, 多样性才是一种自然生态, 化解冲突, 实现语言缓和与人际和谐, 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对于那些有新意、能及时反映社会动态和民众心理的网络词语和网络句式, 可以允许甚至鼓励其进入其他领域; 要重新审视并优化语言的交际职能, 找准语言在交际职能上的“生态位”, 明确交际职能“各在其位, 各尽其能” 是最佳途径, 要建立动静结合的规范机制, 加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管理, 做到监控与引导结合、研究与管理结合、借鉴与创新结合, 化刚为柔, 以柔克刚, 树立一种柔性的规范观。

《网络语言学教程》坚持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切实研究当下微语言的失范现象、语言规范、语用平衡等,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这对微语言发展中的冲突异化及其治理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也是语言进化的必经阶段。

上一篇:治理现代化研究稿件格式
下一篇:没有了